晚上,我们全家站在阳台上,看着城市里霓虹灯闪烁,公路上车水马龙。黑色的奥迪车、白色的宝马车、红色的本田车、银灰色的捷达车······各种车辆川流不息。每当这时侯,奶奶总是感慨万分,说:“现在的变化真大呀!”说完,又开始唠唠叨叨,讲起了那古老的故事。
听奶奶说,她那个时代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。上学时,走路;打工时,走路······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路途遥远,大部分都是靠两条腿来到达目的地的。后来,奶奶家的一位亲戚从南洋带来了一辆自行车送给爷爷,这在当时的小山村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邻居们都羡慕得“啧啧”称赞。有了自行车,爷爷出门方便多了,既省时又省力。听了奶奶的唠唠叨叨后,心想:哼,小小的自行车有什么了不起的,现在的自行车不是多得很,我这么小就拥有了一辆自行车,还是折叠的呢!
爸爸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,说:“后来,自行车就慢慢普及了,但一辆可贵呢,要两百多块钱,相当于普通人家一年的工资,家里若拥有了一部自行车,绝不亚于现在拥有一辆小轿车啊!”
到了八十年代,摩托车开始走进了人类的生活,但当时许多零件都是从外国引进来的,因此价格非常昂贵,有摩托车的人可是凤毛麟角。赶时髦的爸爸卖了自行车,用了好几年的努力工作积攒下来的钱才买了一辆摩托车,许多人都非常羡慕,纷纷围过来看,有的人摸了摸车头,说:“这摩托车真神气!”有的人看了看车尾,说:“这摩托车真神奇,只要轻轻一转油门,不用吹灰之力就能把车开走,速度又比自行车快了许多,真是既方便又快捷。”若干年后,人们纷纷买了摩托车,有:男式的,女式的;红色的,黑色的······人们可以骑着他去上班,上班的公路顿时拥挤起来。
慢慢地,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小轿车成了公路的主角,人们上班的时候,开着它;人们兜风的时候,开着它。它既能帮人们遮风挡雨,又能载好多物品,人们可以开着它去兜风、旅游、上班、上学。现在,它也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朋友之一。
听了奶奶和爸爸的叙述,我觉得我们的生活变化真是太大了,从走路变到开小轿车,真可谓是天差地别。我热爱我们现在的生活,更热爱给予我们这种幸福生活的人!
我的家乡在偏远的农村,离城区比较远,以前我回一趟家乡玩,需要走一段刻骨铭心的路段。因为回家乡的必经之路是一条崎岖的羊肠小路,又狭窄,又凹凸不平。如果是晴天,尘土飞扬,犹如战场。如果是下大雨,路过的车辆就会在地面上压出一个个泥泞不堪的大水坑,我们的车经过泥坑时,车子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起一伏。一些骑自行车的村民就更遭殃了,遇到一些没良心的司机,快速经过泥水时,溅得一身湿淋淋。记得有一次,我正从商店回姥姥家中,我撑着雨伞与旁边的表哥谈笑风生,走着走着突然听到身后有车辆发动机的声音,还没来得及躲避,这辆车已经风驰电掣从我们身边经过,顿时,溅得满身都是脏泥水,我只好满怀抱怨地跑回姥姥家。如果到了夜晚,那就更惨了,因为我天生怕黑,一路上也没有路灯,照着伸手不见五指,只能扯着爸爸、妈妈的手,一步惊心的往前走,多么的恐怖。
现在我的家乡大可不同了,原来的黄泥路,现在已经变成宽阔的水泥路,一直通到村上,由独行道变成了三车道,大小车辆畅通无阻。到了下雨天雨水哗啦啦地打在路上,流到下水渠,路上再也不怕有积水了,不会发生积水溅身的事件了。路的两旁也多了一排排的路灯,怕黑的我也不怕一个人去玩了,父母也不再担心了!
每当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灯光五彩缤,闪耀辉煌,一条条街道变成了洁光闪耀的银河,一直通向村民的家门口,也一直照到村民的心里。现在有的公路铺上了沥青,也建起了立交桥,这使我们家乡更快发展起来了,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啊!我的家乡!如今,你已变得那么美好,那么富饶。真是改革开放除旧貌,勤劳致富换新颜,这都是祖国对我们的关怀。我下定决心,勤奋读书,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,来报答祖国对我们的关怀之情。
我的老家坐落在五强溪水库不远处,名叫泥头山,那里留下了我六年的童年记忆。
泥头山下有条几米宽的小河,叫理公河。河的对岸有个小镇,叫理公港。沿河向上,有座石拱桥,那是上山的必经之路。顺着小桥上山,来到半山腰,透过树林向下望,就可以看见几条绿色的水流像几条绿色的丝带一样缠绕在一起,被一个小型的发电站的水坝拦住,形成了一个湖泊,湖中的水藻同山上的绿树相映成趣,形成了一幅巨画。
春天,山雨过后,枝桠间便冒出了几个瘦小的花骨朵儿,当阳光洒下时,那些花骨朵便陆陆续续地开放了。这时,小鸟都敞开了它们的喉咙放声歌唱,那悦耳的音符仿佛在向你传递着大山的秘密。湖面上也会时而不时地窜出一些鱼儿来,它们那优雅的舞姿,引来了不少垂钓者的青睐。
炎热的夏天并不会改变大山的气质,山中的空气依然那样清新宜人;山下水坝的不远处,便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。我们笑啊闹啊,有的你追我赶打水仗,有的捏着鼻子潜水看谁憋气时间长,还有的掀开石头捉螃蟹……玩累了,就去山上的大树下乘凉。有时,天边会飘来几朵乌云,随后,大雨便倾盆而下。雨后的树枝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水珠。太阳出来了,还能在松树下面找到几个秀色可餐的蘑菇。那些胆大的家伙,也会不顾针尖般的松叶刺人,钻入树林中带回几大捧蘑菇。那时的情形,现在依旧的记忆犹新。
秋天的泥头山,更是别有一番风味。满山的红或黄昭示着丰收的喜悦。油茶是这里的特产,这时,山民们就会成群结队地进山,他们忙碌的身影,在那山间小道上时隐时现,将一担担油茶果挑下山来,晒干,烹榨,香喷喷的茶籽油卖价还真不低呢。
冬天,偶尔会下场大雪。泥头山仿佛批上了一件银装,太阳一照,分外妖娆。寂静的山林里便会时不时地传来一两声枪响,那是人们在猎杀出来觅食的猎物。大雪消融后,也能发现那些零星的陷阱。由于常年的捕猎,现在的泥头山,连只兔子也难得看见了。
如今,一条水泥路直通山顶,来往的车辆也随之多了起来,山民们也无需再肩挑背扛了,大山也不再寂静,并且还树起了一座座楼房,给这朴实的泥头山带来了新的“生机”与“活力”。但儿时的记忆,却还是那般美好,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底,直到永远。
时间不停在转动,世界也在不停的在变化。
家乡的变化
站在阳台上,仰望着蓝天白云,眺望着绿树红花,观赏着小区碧波荡漾的戏水池,垂柳在秋风中摇曳,老人在花团锦簇的娱乐区健身,小孩子们追逐嬉戏,多美的一幅画面啊!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怎能不让人感到幸福与自豪呢?
三年前,这里还是一座座平房,弯弯曲曲的小土路,一到下雨天我就不愿意上学,鞋子上沾满泥巴。大家还都把垃圾随处乱扔在路边,除了冬季,天天在苍蝇蚊子的包围中穿越这坑坑洼洼的小路。要是碰上刮大风,尘土飞扬,让人睁不开眼睛,不敢用嘴呼吸,不然满嘴泥巴了,回到家,照照镜子,鼻孔都是黑的,头发不用染,就成黄头发的小洋人啦!
时间过得真快,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,社区经过规划改建,我们这里已经是一处花园式生活小区了。小区里景色宜人,高楼座座,排列错落有致。原来的泥巴路已经被修成了又宽又长的大马路,同时,人们随着生活的改变,环保意识越来越强,路边的垃圾少了,随地吐痰的少了,地上的尘土少了,空气变得更清新了,天空也变得更高更蓝了。
我的家乡不但路修好了,各种建筑也随地而起,环保绿化也越来越好,就说我们的汶河,以前是垃圾一片,河里有空瓶子,垃圾袋,纸盒子……垃圾应有尽有,自从修筑了护河大堤,建起了橡皮坝,拓宽、绿化了沿河路,经过治理之后,河里的水多了,清澈了,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,清晨,当你从河边路过时,河边的花草树木都会发出阵阵清香,呼吸着清新的空气,欣赏着美好的环境,心情也格外舒畅。
我的家乡是越来越美了,并且还有”绿色环保城市”之称,以前路边的臭水沟没有了,取而代之的全是小桥流水,美食街边的青草河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。以前,每到冬天,人们为了取暖,都会点起煤炉,而现在煤气热力公司的叔叔阿姨们充分利用电厂排出的废气,为人们供上了暖气,使家乡的环保又更上一层楼,同时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。
“保护环境,人人有责”。现在我们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标牌,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,不在肆意的使用方便袋,不再随地吐痰,不再破坏公共设施,要是晚上来到红石公园散步,随处闪烁的霓虹灯更是让人惬意,像是漫游在仙境般的童话里,让人留恋往返。
我们家乡变了,变得越来越美了,我呼吁所有的人,都能够保护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,不要破坏我们美丽家园,让我们的环境更美,让天更蓝,让空气更清新,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!
爸爸、妈妈在平顶山工作,我从小在老家随爷爷、奶奶长大,到了上学的年龄才离开农村。最近因为爸爸,、妈妈的工作发生了变化,所以我还得回老家随爷爷、奶奶一起生活一段时间。六月的一天,我随爸爸、妈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——徐营村。那天,天有些闷热,我们到老家时已接近中午,浑身大汗淋漓。爷爷让我们快去冲下澡。我听后有些诧异,就解释说:“我们家已经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,现在已经能和城里人一样冲澡了。”
“啥时装的?”我惊喜的问。“有两个月了,你们看,在哪里呢!”我顺着爷爷指的方向往上一看,东屋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,十分显眼。现在可是不赖,,天天可以洗澡,不像从前几个月不洗一次澡。奶奶在一旁也高兴地答话。听着爷爷奶奶欣喜的话语,我迫不及待的走进东屋的浴室里,只见墙壁上镶了锃亮的白瓷砖,地面上铺着蓝色的防滑砖,一边砌一个浴池,浴池上方挂着淋浴用的喷头。
我脱了衣服,打开淋浴喷头,白哗哗的温水喷洒而下,顿时有一种惬意涌遍全身。我边冲边想,现在农村真好,变化真大。
在我的记忆中,妇女们从不洗澡,天热了,盛盆冷水抹抹身子。天凉了,几个月不洗澡是常有的事。就是在我离开爷爷奶奶去平顶山的那一年,村子里才有人开了一家澡堂,但只有冬天才开业,因此一到夏天,妇女们只能在盆子里抹澡,老少爷们儿依旧到村北边的河里洗澡。
吃饭时爷爷告诉我们,前几年,路路通进村了,农网改造进村了,出门方便了,供电经常了,电费降低了,家家自来水用上了。不少人家都买了大彩电,冰箱和空调。生活水平上了档次。现在村里人也学城里人建房设计了卫生间,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,在地里干了一天活,回到家里冲个热水澡,即卫生,又方便,又解乏。
傍晚时分,我站在自家平房顶上,环视四周,果然看到四周的平房顶上有不少太阳能热水器,在夕阳的余晖中,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
我的家乡是在邵武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中,那里山清水秀而又贫穷落后的。 我上学时,每天都是背上书包走过一段田埂小路,然后到了大马路上,到村里的小学去上学。说是大马路其实也不大更不宽,并且还是小石子和沙子铺成的,路面清一色的黄泥巴,道路忽高忽低,也是坑坑洼洼。晴天还好说,只是灰尘稍大些。
可一遇到阴雨天,那路就不叫路了,处处有水塘,满地是泥浆,又滑又难走,一不小心,一脚踩下去,泥水溅满全身,衣服立刻变成了“花衣裳” ;要不然自己脚上穿一双破烂不堪的长统雨鞋还神气十足,和几个小伙伴你一脚我一腿的踢来踢去嬉戏玩闹弄得满身泥浆,倒真像一个“落汤鸡”,回到家里少不了挨母亲的数落;要不就是,车子从你身边跑过,溅得裤腿上也尽是泥巴浆子,活像一个小“泥人”,嘴上却不肯原谅,几句脏话脱口而出,也让自己消消气,舒服舒服。放学回家,一路皱眉,一路嘀咕,我们都给它取名为“水泥路”。
“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”转眼三四年过去了,今年春节,我们全家又一次回到了家乡,这趟回家,让我眼前一亮,感觉家乡的路变化太大了。这些石头路、黄泥巴路都作了路基,上面盖上了水泥混凝土,修到各村路口,真是名副其实村庄大路,名副其实的水泥路了。爷爷、奶奶连做梦都没有想到农村也会有这么平坦的水泥路,且不要出一分钱,更不要出一分力。这么光洁明亮的水泥路就“飞”到了家门口。有车的人家门口都铺成水泥地,没车的人家也修一米宽的水泥路,接上外面村村通公路的“天线”。长途客车有时拐个弯从村里过,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车去城里,看孩子,走亲戚,望风景。只要是自己愿意,从床上下来,脚都可以不沾一丝泥土。假如不是跟着爸爸回家,真是所谓“乡音未改路不识,借问家往何处走?” 路不仅通到了家门口,还通到了田间地头,那“井’字型的路在田间地头穿来插去,到田里干活摩托车一踩,直接就骑到了田边,悠闲;拖拉机把烟叶一溜烟运到了烤房前, 快捷;现代化的收割机一动,不用脸朝黄土,背朝天的劳作, 简单。。
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,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状态。只要在路上遇到了老朋友,没有了唉声叹气,个个只有笑容可掬,随处可见的是欢声笑语,爽朗的声音让你听得心里愉快。 路只是家乡变化一面镜子, 路给人们带去的是许多发展的机会。人们常说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,道路的神奇巨变,乡村也因此焕发出蓬勃生机,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五湖四海的朋友,欢迎你来内蒙,更欢迎你来五原。我的家乡内蒙古五原县,地处河套平原,是我区有名的农业大县。今天,当你站在五原这片洋溢着蓬勃生机的土地上,你很难想象,如果把时间倒数10年、20年,这里还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土县城。
然而正是利用这段飞速流逝的时光,五原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,共建了一个温馨美好的家园,谱写了高速发展的新篇章。改革开放30年,我的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,旧貌换新颜,家乡变得更美了。当你走到宽阔的五原大街时,你很难想象昨日低洼积水的路面,现在变成了可以并行五辆车的五行车道的柏油马路。路两边豪华整齐的路灯给你一种大城市的感觉。昨日无法种植的农田,如今已建起远近闻名的种植小区和养殖小区;昔日偏僻杂乱屈指可数的零星小店,今天已被商厦、超市、宾馆所取代;曾今是年久失修的老旧企业,而今已建成项目高产型的全新企业;在灿烂的晴空下,座座大楼的崛起仿佛在一夜之间。博物馆、葵花广场、冯玉祥广场、烈士陵园是五原的标志型建筑,它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。“井”字形的绿化带托起了一幢雄伟壮观的6层高楼,那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尤为夺目,它是坐落于国道旁边的五原人民政府,它敞开宽广的胸怀,保障着全县人民的衣食住行。家乡的四季更是绚丽多彩,美丽迷人。
春天,无论是街道,广场还是农田,都会给你呈现一片浓浓的绿色,让你精神涣发朝气蓬勃。夏天,绿树成阴,鲜花盛开,温度适宜,是避暑的好地方。秋天,瓜果成熟,香甜可口的大西瓜和苹果梨让人看了就直流口水。沉甸甸的葵花盘和火红火红的番茄向人们露出灿烂的笑脸······运输籽瓜籽和葵花籽的四轮车在农贸市场排成一条长龙,农民伯伯看着自己丰收的果实,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。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“丰收美景图”呀!冬天,当白雪覆盖大地的时候,街道两旁、广场边上,都能看到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场景······我爱我的家乡——五原县,如今的家乡人越来越能干,我想:在不久的将来,勤劳、朴实、热情的五原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,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!我要把我心中的歌,唱给这片土地!我要把我心中的爱,献给这片土地!
时光如梭,一晃30年过去了,我从异国他乡归来,踏上了回家的路。一路上,我神思飞扬,浮想联翩,回想着艰难的求学之路,如今带着丰硕的成果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水土,准备用自己奋斗的结晶建设我的家乡。
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时,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。汽车以飞快的速度从我面前飞驰而过,真像是小型飞碟,每秒速度可以达到100公里左右,而且它是太阳能的,排气口释放出清香的玫瑰味道,这种车是水陆空三用汽车。
这里的大楼是在空中悬浮着的,这样十分安全,掉不下来,还可以抵挡洪水,大风,大火,地震等自然灾害。楼房很高,最少的也有100多层。这种大楼的玻璃十分坚固,受到猛烈打击仍安然无恙,即使被打碎了,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连在一起,不会扎伤人,这种玻璃能对阳光起反射作用。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,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晰,而从外面看室内什么也看不到。它还能调节室内的光线和温度,消除噪音。
房子也是高科技的,门上装有自动识别器,如果是主人,语音会提示说;“主人,您回来了!”如果是客人,就提示说;“欢迎!欢迎!请进!”如果是坏人,就会有一双机器手把你送到公安局。
我来到了母校,看到许多孩子在游乐场似的操场上玩耍,操场上有许多游乐项目和花坛,不过没有教学楼,我正纳闷呢。就在这时,操场降入地下,出现了一幢幢高大的教学楼,老师用各国语言教育学生,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听着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。放学后老师也不留家庭作业,每次的测试和考试大家考的都是满分,因为他们都非常的聪明。
现在的环境非常好,可以看见成片成片的树林,林里有许多小动物,不过可没有猛兽,都是些不伤害人类的小动物。没有人们会去捕捉它们。空气也非常地好,河水清澈,里面的小鱼儿快活地嬉戏。
家乡的变化使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,因为它的变化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。我希望,在不久的将来,我的家乡能插上腾飞的双翅,从而以更新的面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!
我的家乡在东胜市的漫赖村,那里以前风景如画,绿树成荫。小溪清澈见底,溪里的小鱼你追我赶的游着,只要有人动一下溪水,小鱼立刻机灵游走了。远处的小山上,鲜花盛开,成排的沙柳迎风飘,远远望去像一座用星星点缀成的小丘。
可好景不长,随着人们的乱砍乱伐,树木、沙柳渐渐减少,山上的树木都成了一个个树桩,沙柳也被羊群啃得“枯枝烂叶”的。小溪穿着黑漆漆的“外套”,还散发出一阵阵恶臭,小鱼因为喝了附近工厂排出的污水,也都死了。
去年暑假,我回到爷爷家,一下车,发现以前的那个工厂不见了,工厂旁的小溪又穿上了崭新的“水晶衣服”,小鱼又在水里你追我赶的游着,我双手捧起一把水喝了几口,嘿!还真甜。
“瑶瑶!你可回来了,我们都到村头接你好多次了!”爷爷和奶奶向我走来说。“爷爷——奶奶——!”见到他们,我立刻激动的喊道。
“爷爷,为什么附近那个工厂不见了呢?”“那是因为市政府投入巨大资金治理被污染的环境,所以工厂不见了。”我又高兴的问:“那是不是山上的树木也像以前那样翠绿了呢?”“这个嘛——我不说,你自己去看吧!”爷爷故作神秘的回答。
来到村里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红墙黄瓦的小洋楼,这些小洋楼有两层,第一层是人们开的小门脸,第二层是人们吃饭睡觉的地方,人们用的灯,不是以前的小黄灯,而是节能灯,电视不是黑白电视,而是液晶平板彩电,整个村子进入了现代的城市化。
吃过午饭,我和姐姐去小山上参观。只见那里的树翠绿挺直,像士兵一样保护着绿色的家园。
“张瑶!过来,快!”姐姐高兴的招呼道。“怎么了?”我莫名其妙的问。“你快来,再不来你就看不到了!”姐姐叫道。我走近一看,只见松树上蹲着大尾巴的松鼠,松鼠正抱着一颗松果,那样子,好像是怕有人抢了他的食物似的。
“哎!什么味儿呀!这么香!”我边闻边说。哦!原来是一朵紫兰花呀!只见满山遍野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,红的、黄的、白的、紫的……真像个花的世界啊!
再往前走,又见一排排成林的沙柳,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苞,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彩带在飘扬。“你还不知道这沙柳的用处吧!这沙柳可以做铝塑板、免漆板、壁纸等东西呢!”姐姐高兴的说。“哇!沙柳的用处这么多,那我们以后更得保护树木了,不是吗?”我回过头冲姐姐笑着说。“那是——自然地!”姐姐故意拉长音调搞笑的说。
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!我长大以后一定会把家乡变得更美。
家乡,这个词,大家听了都感到格外亲切。
是啊!每个人都有自己可爱的家乡,我也有,我的家乡就是:美丽迷人而富有神秘话意的溆浦大江口镇。
站在家乡的高处放眼望去,一栋栋高楼大厦齐刷刷的排列在宽大的街道两旁,让人看得眼花缭乱。和过去相比,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很多,每家每户都接上了清澈的自来水;房内的电器应有尽有,屋内的装饰风格各异,交通工具不再像过去那么单一,私家车的出现,使再远的路也变近了;随着现代通信进入寻常百姓家,人们有什么想对亲人说的话,打个电话或发个E-mail就万事OK了;不同档次的KTV、酒吧、广场分布在全镇不同的角落,让大家在一天工作之余有了休闲的去处,特别是沅江河畔,每到双休日,很多人都会来到这儿游玩,有的坐上快艇飞驰在美丽的沅江河上,有的是一家老小沿着江边的沙滩悠闲地散着步。在夕阳的照耀下,下游的吊脚楼和上游的现代建筑比起来,就显得格外的醒目,似乎在诉说它们的历史和变迁。家乡的河水很清很美,清得可以照人,美得让人陶醉。渔夫们常三三两两划着船,在河上散网打鱼,让人倍感心旷神怡。据说爱国诗人屈原曾经被流放到这儿,留下了许多描写家乡的山、水等烩炙人口的诗句。
这次国庆放假回家,爸爸开了一辆崭新的奥迪轿车。我们从怀化到溆浦,沿着家乡早已修好的水泥大马路,一直把车开到了老家门口。一路上,爸爸高兴地说:“孩子,你看看咱家乡的变化有多大,过去又陡又烂的黄泥路,现在又宽又平,咱老家人再也不为这烂路发愁了。” 而家乡的过去呢,听爸爸说房子都是又矮又暗的草房、瓦房,时常是外面下大雨,里面下“小雨”。喝的水是河里黄黄的泥沙水。房内的电器最多只不过有一台黑白电视机。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,路也是坑坑洼洼、高低不平,行走十分不方便。有什么想对亲人说的话,只能靠写信,而信却要好多天才能送到对方手里,所以经常误事。
想想过去,再看看现在,我的家乡真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。大人们都说这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好处。我们能赶上这个好时光,真是幸福快乐呀!
家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,我爱我的家乡,愿她在祖国改革开放政策下,“变”得更加美丽富饶!
60年过去了,当我们回首已逝去的峥嵘岁月,回顾宁夏由祖国西北地区一个偏远不被人注意的小省区,发展变化成为今天的闻名遐迩的城市,真是不容易。
宁夏过去是一个缺水的地区。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,来回走二三十里路,才能挑上两桶水。人人都节约用水,用淘完米的水洗手、洗脸、洗菜,一桶水大约能用一两个星期。过去的路都是土路,一下雨,地上坑坑洼洼的,等回到家,裤子、鞋都被泥淹没了。人们过去住的都是土房子,有时外面下大雨,屋子里就下小雨,这可苦了宁夏人。人们过去走哪都得步行,转亲戚还要走上几十里路。
现在可不同了,在西北黄土高原茫茫的金色海洋中,奇迹般的展现着庞大的一个绿岛。在这绿岛中央,矗立着一座胜景如画的城池,那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,著名的塞上古城银川市。银川平原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自然条件得天独厚,自古以来就被誉为“塞上江南”、“鱼米之乡”。全市总面积为4467平方公里,其中市区面积1457平方公里,辖城区、新城区、郊区和永宁两县,总人口76万。今日的银川市已经发展成我新兴的工业城市。银川毛纺厂出品的宁夏特产滩羊毛制成的毛毯,远销亚、非、欧、美四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。银川生产的仿古地毯,古色古香,属于上等珍品。
“没有贺兰山,便没有宁夏川”。在民间传说里,贺兰山原是一匹从远方奔来的骏马,在河边小休,化为高山;黄河是一条巨龙,它奔腾而来,咆哮而去,只在宁夏川发出温和的长吟。银川,就坐落在龙马之间,全境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,南距甘肃的兰州,东北距内蒙古的包头,均为400余公里,包兰铁路把它们连接在一起。它阻挡了滕格里沙漠的东移,削弱了西北寒流和风沙的袭击,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,使这里蓝天明净。
银川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,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。直至公元五世纪的夏国时,在今日银川市东约8公里的地方兴建了“隐汉城”,之乐曾是赫连勃勃大夏政权的王家园林,名曰:“丽子园,是一座游乐城市”。银川始建于公元678年(唐高宗仪凤三年),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。
我的家乡宁夏川的变化可真大呀!我一定努力学习,将来建设美丽的